新聞中心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部長黃潤秋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以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以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生態環境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部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夯實生態環境科技基礎,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生態環境部不斷完善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堅持面向生態環境科技前沿,聚焦影響環境質量關鍵科學問題,加大科技投入,組織科技攻關,在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重污染天氣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和精準預測預報、天地一體化水環境監控預警、重金屬污染地塊安全處置、部分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方面實現一批關鍵突破,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彰顯了生態環境科技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
強化生態環境科技服務,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他強調,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生態環境部全力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行業企業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創建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組織開展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通過“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一事一議”科技咨詢服務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在京津冀及周邊、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流域的107個城市派駐專家團隊,為地方和行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把脈問診開藥方,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協調共贏。
整合生態環境科技資源,形成污染防治攻堅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生態環境部積極踐行新型舉國體制,堅持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國家重大需求,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創新組織方式,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500多家優勢單位,匯聚各領域近萬名科研人員,組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構建大兵團聯合作戰協同攻關模式,為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等貢獻科技力量。近年來,我國推動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加強生態環境科普宣傳,構建全民參與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生態環境部堅持把全民生態環境科學素質提升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堅持面向直接影響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污染物防治、臭氧層保護、電磁輻射防護、危險廢物管控、噪聲防控等重點領域,創新科普方式方法、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推動形成人人參與、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在做好國內工作的同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科技交流,為全球環境治理與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生態環境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奮力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光明日報、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