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我國地下管廊建設將進入爆發期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城市規劃對于地下管廊的建設越來越重視。據中研普華研究員陳后潤分析,我國地下管廊建設處于剛完成頂層規劃的階段,如果能較大程度地完成既定規劃的建設內容,按照我國的城市數量規模來測算,存在的潛在規模達到上萬億——“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我國地下管廊建設將進入爆發期。”
成本高制約發展,問題正逐步破解
針對建設地下管廊以致城市道路經常被“開膛破肚”的現象,早在10多年前便有地方規劃局局長提出“建設地下管廊成本太高,政府財政無法支撐”的困境。如今,這一問題依然是橫斷在地下管廊建設中的重要障礙。據住建部測算,加上入廊管線,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平均約為1.2億元,比同期四車道高速公路的平均造價還要高出4000多萬元。
不過,成本過高的難題正在被逐步破解——
與澳門一河之隔的珠海橫琴島,7年前還是一片灘涂,現在,一條呈“日”字形布置,集電力、給水、通訊等多種管線于一體長達33.4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已經成為全國地下綜合管廊的樣板工程。據橫琴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蔡凌燕介紹,整個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為橫琴節約了40萬平方米城市建設用地,而這一決策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預期。她說,“結合當前橫琴的綜合地價及城市容積率估算,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80億元。但管廊建設只需要20億元,相當于凈賺了60億元。”
對此,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也作出了類似的分析——“目前地下綜合管廊有傳統的混凝土管廊和鋼制管廊兩種模式,混凝土管廊造價約每公里8000萬元~1.2億元,鋼制管廊造價約每公里6000萬元~1億元。管廊設計壽命一般是100年,按50年來測算,通過計算更換管線、漏失率等指標,管廊建設與傳統方式的成本基本是大致持平的,但管廊帶來的安全效應和社會效應卻遠高于傳統管線鋪設模式。”
多省加速推進,創新是關鍵
目前,國內多個省市均加快了地下管廊建設的步伐——山東省政府就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專門出臺意見,到2020年年底將力爭達到800公里以上;重慶市的江南新城地下綜合管廊5年建設規劃已經確立,江南新城的地下管廊全長82.8公里,總投資約74億元;海口市編制完成了該市地下綜合管廊總體發展規劃和示范區專項規劃,總投資約36.1億元,計劃3年建成……
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加快了地下管廊建設的創新步伐。由于地下管廊造價成本高,根據國外的經驗,通過合理的規劃以及過硬的產品質量提高地下管廊的使用年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下管廊的經濟效益。目前國內啟用PPP模式來進行建設,通過引用民間資本來參與地下管廊的建設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據悉,海口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指揮部從技術創新上入手,已研發出裝配式地下管廊。項目部工程師聶江華介紹,裝配式地下管廊能極大地實現集約化、標準化、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由于產品單體件只有4噸,易于運輸,集成模塊也便于安裝。初步統計,使用裝配式地下管廊可以縮短工期30%,節省人工50%,這是間接節約出來的成本。另外,通過測算,20公里以內其成本與現場澆筑的差不多,達到20公里略有節約,之后成本優勢就越發明顯,建設里程越長,成本降低就越多。
地下管廊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在逐步破解成本難題的基礎上,地方政府對相關項目的投資熱情一方面既加快了城市地下管廊的建設,另一方面也為創新融資方式與建設方式提供了機會,進而反過來更好地為該領域的發展服務。從這一角度分析,地下管廊進入爆發式發展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資料來源:中國企業報)